深化发展“后陈经验” 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先行示范

2022-11-04 11:59:14    来源:廉政法治    

中国廉政法治网(李宝贞 万武明 宋毅成 通讯员向国敬报道)“后陈经验”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运行体系。浙江省金华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坚决贯彻《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中法委发〔2020〕1号)和司法部有关工作部署,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深化发展“后陈经验”,创设“后陈式”法治村建设“357”标准(重大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上访,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村干部人员受刑事处罚等三个“零发生”;侧重“一肩挑”后村级权力运行监督“五个一”工作机制;干部队伍有活力、民事民议有规则、法律服务有力量、社会组织有参与、纠纷化解有办法、法治宣传有阵地、智慧治理有支撑等“七个有”),努力推进更高水平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基层依法治理综合效应凸显。目前全市共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9家,省级380家,市级3198家(覆盖率98.58%);“后陈式”法治村2108家(覆盖率74.23%)。今年以来,全市涉及村干部、村务的信访同比下降20.7%,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10.3%。主要做法如下:

一、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全方位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紧紧抓住基层党建这个龙头,实现“党建强、治理强、发展强”目标。一是全面选派第一书记向全市2851个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包村“第一书记”,全面督促指导村社工作,即时解决村民诉求,方便群众办事。武义县明确第一书记做好4项监督指导、参与7大类重大事项决策,强化乡镇党委对村级工作领导和指导,并开展全县农村第一书记大学习、大比拼、大比武,以赛促学,提升履职能力。二是全面实行村事即办建立“每日碰头会”“每周集中议事”等工作机制,各村第一书记、村干部、村文书工作日8:30至9:30在村每日一碰头,强化第一书记与村干部的沟通联系,加强村干部的队伍管理,确保村干部主要精力和时间在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村民办事,即时解决村民诉求。三是全面开展一管三带深化党员联系群众,建立农村党员干部“一管三带”工作制度:管好自己,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网格。及时准确掌握民情信息,以民情民访代办、矛盾纠纷化解等方式,主动服务群众,尽早化解纠纷,确保群众急难愁盼事都有人管。

二、夯实制度建设基础,全链条约束权力规范运行

以村务全面公开为基础,以群众有效监督为实质,以权力受到约束为核心,规范流程,强化监督,形成闭环。一是为权力事项定操作指南建立一套标准化村务决策流程,汇总归类为11方面32项小微权力运行流程模板,明确村级重大事项提级管理,推行重大事项票决制、财务联审联签制、村事早会制等,做到一事一图、明白操作,确保民主决策、有章可循。二是为村务公开建细分类目实行一组简洁管用公开办法,明确村级30余项公开内容,划定“即时、短期、长期”等公开时限。让村里大事小事群众看得到、看得全、随时看、好监督,最大限度消除干群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三是为村务监督多元渠道建成“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即由乡镇纪检监察、“第一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群众等协同监督,构建无死角、全方位的监督链。全市所有行政村设立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把“监督人”和“监督事”相结合,率先推行“两清单、四机制”等5项工作制度,获全省推广运行。吸纳村民多元参与,选聘“五老团”成员、两代表一委员、有专业特长的村民等为监察信息员。武义县还制定了《村务监督工作规范》,成为全国首个村务监督省级地方标准。

三、夯实群众自治基础,全过程推进人民民主实践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组织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确保群众能参与过程、评价效果、共享成果,实现整体性、过程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一是不断丰富民主协商议事形式。搭建多元化民主协商平台,引导新居民协会、老年协会、志愿者、乡贤等共同谋划发展思路,广纳民意,广汇民智。如武义县创新实现新居民与本村居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新模式,磐安县深化推广“美好家园参事会”,让更多人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二是规范执行五议两公开明确村级重大事项范畴,严格按照“五议两公开”流程进行民主决策。关注民生意愿,从小抓起,充分满足村民的获得感,激发广大村民参事议事的热情。乡镇(街道)将“五议两公开”执行情况纳入村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更好地预防村级干部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三是整合资源力量赋综合治理。依托平安之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村级治理平台,以及乡贤参事会、家庭联盟会等组织,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引领文明善治的公序良俗。做好多元纠纷化解工作,将调解员纳入诉前引调队伍,法律服务队伍入驻“共享法庭”1987人,引调案件4503件。

四、夯实法律服务基础,全时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搭平台、建队伍、强举措,全面提升村民法治素养,提供“抬头可见、举手可及、扫码可得”的公共法律服务。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礼堂、司法所、文化站、法治讲习所、法治农家院等,搭建“对农广播”、“法律夜市、法律赶圩”、“电商式”普法、“民生大篷车”、“乡村大舞台”和“移动法律超市”等普法宣传平台,协同各部门开展“接地气”“冒热气”“有韵味”的法治宣传工作。是加强农村法治骨干队伍建设。全面研究村情民意,精准掌握每个村班子运行、村民自治、法律需求等情况,组建“1名法律顾问+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X名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农村法治队伍共2.5余万人,其中“后陈式”法治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1名法律顾问,培育3名“法治带头人”、5名“法律明白人”、3户“学法用法示范户”。梳理农村多发的法律热点问题,采取以案释法、现身说法、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多种法治实践形式,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培训效果。建立完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基本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47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3473个,12348法律服务热线24小时不间断服务,“线上一分钟,线下半小时”法律服务“最佳生态圈”基本建成。农村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村(居)法律顾问主动参与村级治理事务,全天候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掌上法律服务”。加强对农村特困、低保、低边对象和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群众满意达95%以上。对分流到调解组织或调解员的纠纷,3个工作日内受理,30日内完成调解,调解效率提升近30%,调处率达98%。

五、夯实数字法治基础,全覆盖打造整体智治矩阵

探索构建“需求、研判、反馈、供给”一体的基层依法治理工作闭环,把日常不知谁家管的“烦心事”、不知怎么判的“糊涂事”、不知怎么办的“一件事”办得明明白白。一是打通办事渠道。各地不断探索创新便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如永康市探索推行“户联码”智慧门牌,网格员上门家访可扫码记录,村民也能扫码了解政策、反映诉求。浦江县推广“清廉钉办”系统,设置党务、村务、财务等6大类26个模块,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批、零自由裁量”。东阳市探索形成了“智慧花园”“智慧寀卢”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二是丰富全程监督的手段。数字赋能村务监督,畅通“线上+线下”通道,促进村民监督、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村级重大事项在公开透明的数字化环境下运行,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如武义县开辟数字电视点播、打造百姓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并建成“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设置“我有话说”模块,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三是提升依法治理的效能深度融合各个数字化基层治理平台,网上代办高效回应群众诉求。如义乌市“清廉村居钉办”掌上治村平台自2021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审批事项97.2万条,三务公开43.4万条,查看三务公开843.1万人次;民情民访20163件,已答复完成19429件;村社提交合同审查2750个,律师事务所出具审查意见书2035份,为村社避免合同争议金额约620万元。婺城区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为核心,以乡村“法治一件事”改革为牵引,整合“群众服务端、法律顾问端、政府监管端”三个终端功能,推出“村婺通”“村婺管家”微信小程序,实现“动动手指就能满足全部法律需求”。

下一步,金华市司法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法治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创新方法、动态管理、迭代升级、重在质效”的要求,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和参照样本。

[编辑:中国廉政法治网]

免责声明|机构设置|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13-2022 lzh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1449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