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及启示

2023-03-10 09:32:48    来源:廉政法治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廉”非常看重。对于“廉”这个字的明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如屈原在《楚辞》就提到了“廉幼清以廉洁兮”,孟子则从“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的对比中强调廉是官吏应该恪守的品德,更有人将其上升到事关国家根本的高度认为“廉者,政之本也”。古人在大力倡导为官廉洁的同时,更是坚决反对官员腐败,对当前我们的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腐败的危害

腐败不是一朝一夕骤然生成,从产生贪欲到实行贪腐是有一个过程的。苏轼在《范增论》中言明“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贪腐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一开始不能坚决抵制贪腐之风,就会如刘伯温所言:“一邑之病不救,以及一州,繇一州以及一郡,及其甚也”,难免会导致腐败奢靡风气愈演愈烈,最后深入骨髓,面对回天乏术的场景,哪怕“倾夭下之力以救之”,却是“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我们一定要警惕腐败的苗头深刻总结了古往今来惨痛的历史教训,下定反腐决心,以对腐败行为绝对“零容忍”。

二、列出贪官污吏的几种形态

刘伯温在《郁离子》中总结归纳了贪官污吏的几种主要形态,对比当下贪腐官员的几种特征,有相似之处:第一,贪得无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贪腐作为一个长期客观存在并一直发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贪欲由小到大剧烈膨胀的发展过程,最终转变为贪得无厌、死不悔改。明明知道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是不可以做的,是可能使自身身陷囹圄的,反而趋之若鹜、甘之如饴,仿佛是为了偷鸡而不顾性命的山中夜狸,“身缧而口足犹在鸡,且掠且夺之,至死弗肯舍也”。第二,弄虚作假。古人对于官吏的廉洁极为看重,管子更是提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但是现在很多贪官将并不是真的反腐倡廉,而是将其作为“政治作秀”工具,为了谋求自己加官进爵喊几句口话、讲几句大话而已。嘴上全是主义,心里盘算的满是生意,一不能得到利益就原形毕露。第三,塌方贪腐。腐败从来不是个例,挖出萝卜带出泥,形成“窝案”“串案”,最后甚至可能演变为一个地方的体系性腐败,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乾隆46年的甘肃谎报灾情贪污案,涉及人数多到100余人。这与恶劣的官场生态脱不开关系,“子侨先堕于溷”却不提醒诡随等身边同行友人,“而招诡随,诡随从之堕”,为了暂时保全自己,不惜将朋友拖下水。贪腐的“朋党越结越多、圈子越搞越大”,乃至遵守廉洁准则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三、要做到为官以德

“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官员是权力的直接使用者,并且权力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观感。可以说,官员有没有“官德”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着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官员是否廉政务实。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公职人员要做人有品、为官有德,将个人道德与执政道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机结合统一,积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不但要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还要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更要多深入基层一线,多察民情、听民声、访民意,聚焦人民群众非常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痛点、难点、堵点,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这样才能凸出为官有德、执政有德。(尤永盛)

[编辑:中国廉政法治网]

免责声明|机构设置|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13-2022 lzh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1449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