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名垂青史
在安阳市汤阴县老城区,一处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红墙灰瓦,翠柏参天,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这便是汤阴岳飞庙。
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岳飞曾多次征战辽金,保家卫国,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品质可谓光照千古,令人敬仰。
站在岳飞庙大殿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的楹联十分醒目,上联取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下联出自明代谏臣杨继盛的《言志诗》。这副楹联看似不对仗,实则用得十分巧妙,借前人的诗句道出了岳飞精神的真谛。
南宋官场一度贪腐成风,岌岌可危,岳飞却出淤泥而不染,他曾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岳飞官至高位,却生活简朴,不置家产。平日在家只穿麻布衣服,不着绸缎,他对家人也是如此要求。此外,岳飞将所得的朝廷赏赐用来犒赏将士,兵食不够,就用自家的粮食。
进入大殿,但见岳飞塑像端居正中,塑像上方“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殿内以岳飞事迹为题材的珐琅彩壁画工艺精美,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英雄金戈铁马的一生。
郾城之战,面对金兵的精锐铁骑,岳飞毫无惧色,率岳家军奋勇迎敌。他的长枪所指,便是岳家军的进攻方向。在岳家军的强大攻势下,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此外,岳飞约束将士“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其治军严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高尚的形象。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由正四品的正任镇南军承宣使,升为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用《满江红·写怀》,表达了自己想要收复失地、重建河山的宏伟抱负,以及对战事必胜的信心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岳飞庙内建有岳云祠。岳云是岳飞的长子,自幼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宋史·岳飞传》记载,岳云练习骑马下坡,马失蹄了,岳飞“怒而鞭之”,军士震动。岳飞并未因为是自己的儿子犯错就姑息,这让岳云深刻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岳飞的公正无私,教子从严,也让军中将士们对其更加敬佩。在岳飞的严格教导下,岳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勇猛无比,屡立战功。但岳飞告诫他,不要居功自傲,要继续努力,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岳飞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当下,党员干部当以岳飞为榜样,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始终心怀报国之志。
清廉耿介,“百官楷模”
在安阳市西部的西蒋村,有一座国内为数不多的典型清代官员府第。四合院落,古朴大气,严肃规整。这是清代廉吏马丕瑶的故居——马氏庄园。
马丕瑶,安阳西蒋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在山西为官时间很长,历任平陆、永济知县,解州知州、太原知府,之后又担任过广西、广东巡抚。他一路激浊扬清,造福百姓,被治下民众称作“马青天”。
马氏庄园大门外的东西券门上方,高悬着两块匾额:“惩忿窒欲”“致虚守静”。“惩忿”,意指去除心中愤怒,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窒欲”,就是要抑制无限欲望,清心寡欲,无欲则刚。“致虚守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要去除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讲的是,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平静之心,宁静致远。
步入正堂“和信堂”,迎面可以看到一副楹联:“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这是马丕瑶上任平陆县知县时撰写的一副楹联,体现了他一生的为官之道。在官宦生涯中,他一直携带着这副楹联,挂在客厅之上,告诉来往的人,我不爱钱,也不徇私情,我办事要依据国法、天理。
平陆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当时因地处偏僻,人员混杂,很难治理。马丕瑶到任后体恤民情,免除百姓的苛捐杂税,勉励百姓勤奋耕耘。为了避免冤假错案,他废止了当地百姓诉讼不论原告被告都先“打板子”的陋习。
清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巡抚急令马丕瑶兼领解州,赈灾安民。马丕瑶到任后,一面派人到外省购粮,一面划分困难等级,计口给粮。同时,彻底核查地亩,从根本上解决赋税不均问题。终使解州转危为安,流民还家。次年解州全境丰收,义仓存粮万石,并开始对外支援,一举解除数州之困。
通过“平陆治乱,解州赈灾”,马丕瑶勤廉之名远扬。光绪知道马丕瑶的政绩后,亲赐“百官楷模”牌匾,以示褒奖。
马丕瑶注重自律、自省,每天都抽出时间来“幽独审己”。他把书房命名为“约斋”,取随时约束自己之意。“有屋数椽,灯红照读。有田两顷,野绿催耕。但能克勤克俭,可免呼癸呼庚。约约退步想,勿求赢。心足福清,桃花源里听三声。”这句话出自马氏家训《约斋铭·生业》。《约斋铭》中常见“约约”两个字,意思就是约之又约,约之再约,强调一定要严格约束自己,表里如一、坦荡做人。慎独,便是马氏家训的基本遵循。
此外,马丕瑶注重教子育人。《约斋铭·处家》中有“儿辈严课读,也要善诱循循。约约家之本在身,不修己,难责人”之句,意思是说,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读书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治家之本,也就是说耕读传家。但是严格要求孩子去读书的时候,也要循循善诱。同时强调,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不能加强自我的修养,不能做出榜样,那么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时光流转,悠悠百年。如今的马氏庄园是省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感染着参观者。无论是其克己守礼的做人为官品质,还是“多读有用书,少交无益友”的家风家训,都值得后人传承和铭记。
“人工天河”,廉洁丰碑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巍巍太行山,气势磅礴,雄奇壮美;悠悠红旗渠,穿山越岭,沃野千里。抬头千仞悬崖,俯首百米峡谷,漫步于红旗渠畔,用脚步丈量“人工天河”,眼前浮现出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势陡峭,沟壑纵横,自古以来就缺水。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多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多次,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1959年麦收后,一场严重的大旱再一次席卷林县,河水断流、井池干涸。为彻底摆脱靠天吃饭困境、从根子上解决水源问题,林县县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引漳入林”,“只要能把水引过来,苦干没问题!”动员令通过广播和报纸传遍全县。1960年2月,3.7万名林县干部群众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开向了修渠第一线,“千军万马战太行”。口粮匮乏就靠野果充饥,没有住处就住山洞、睡石板床,没有大型工具,就用铁锤、铁钎、铁镢、铁锹、小推车,石灰是自己烧的,炸药也是自己配的。
一条“生命渠”,解得千年难。自1960年至1969年,林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近十个春秋,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建成了长约1500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不仅解决了50多万群众吃水问题、滋润了50多万亩土地,还改变了林县城乡面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十年修渠,林县县委始终以严明的制度、严格的监督、严肃的问责,促使党员干部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正廉洁。总投资6865万多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红旗渠不仅是一条生命渠、幸福渠,也是一条廉洁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品中,一个黑色木质箱备受人们关注。这是上世纪60年代修渠时用的炸药箱。箱子外观非常普通,箱体的油漆已经开裂,箱盖内壁贴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收据”二字隐约可辨。这个箱子是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存放衣物用的。当时,因常年驻守工地,个人物品无处存放,后由财务部门作价,彭士俊买下了这个废弃的炸药箱。怕影响不好,他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上。
这张收据条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见证。还有一张某集体伙房的账单显示,“核准:天1561.5,粮2342.25,款624.50元”,按照这些具体的数字,可轻易算出人均消耗多少。当年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资金补助的发放程序也很严格,根据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几乎不可能虚报冒领……红旗渠建设者们像一面永不蒙尘的明镜,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时光无言,精神不朽。如今,红旗渠宛如一条蓝色飘带,盘旋在太行山的千仞绝壁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寻找精神动力、源头活水。
免责声明|机构设置|联系方式|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13-2022 lzh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1449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