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24-08-20 11:23: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柴雅欣

11235919556665872_32.jpg

11235919556665872_32.jpg

  图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

11241889456794267_32.jpg

  安徽孚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8AT自动变速箱,摆脱了国外技术的限制和封锁。图为近日,该公司工人和工业机器人在8AT自动变速箱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作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其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为何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什么是专精特新?如何理解概念验证?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

  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

  记者:《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何要作出这一部署,如何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梁正: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划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是解决当前科技体制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的战略举措,有助于激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最终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从外部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我国发展面临外部人为制造科技壁垒、试图割裂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等诸多挑战,这要求我国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应变及反制能力。从内部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必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此外,科技创新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赋能科研活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更健全的体制机制来催生和保障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发展。

  任晓刚: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消除卡点、打通通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无穷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催生了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决定》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描绘了“路线图”,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为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增强创新动力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科技伦理是促进科技向善、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记者:《决定》提出“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为何要强调科技伦理治理?如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任晓刚:科技伦理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向善、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就是强化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保障能力、强化科技对国家安全的维护能力和塑造能力、强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能力、强化国际科技竞争提升能力。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既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的关系,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和审查能力;又要治理好科技伦理风险,营造适合科技创新的伦理环境,为应对科技伦理挑战、维护科技创新活动秩序、促进科技向善奠定坚实基础。

  《决定》对科技伦理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科技创新原则、方向及行动底线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新时代科技伦理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及法治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本质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一要强化党对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系统部署;二要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三要持续完善科技伦理规范标准制度、审查监管制度,提高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四要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健全科技伦理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五要建立科技伦理审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科技伦理审查监管能力;六要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协作。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记者:《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什么是专精特新?如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任晓刚: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强的简称。“专”,即专业化,强调顺应产业分工,聚焦细分领域,心无旁骛、坚守主业、深耕细作。“精”,即精细化,强调企业管理精细精益、产品服务精致精良、技术工艺精益求精。“特”,即特色化,强调技术、工艺和产品等有自身独特优势,掌握“独门绝技”。“新”,即创新能力强,强调以创新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持续开展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应从投融资便利、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多支持。

  梁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工业基础、产业链细分等领域深耕细作,可发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保障科技自立自强等作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需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一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二是要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三是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产融合作,四是要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记者: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什么是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什么重要作用?

  任晓刚:概念验证是指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验证,旨在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判断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潜力,是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形成产品、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重要环节。中试验证是新产品从试制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对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填补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之间鸿沟及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可帮助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支持,保障科技型企业早期创新投入规模和强度。随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不断布局,还会吸引更多创新资本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技术创新成熟。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可通过对科技成果进行早期评估、测试和检验,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商业价值、应用前景的项目,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同时倒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技术成熟度,使其科技创新成果更易被市场接受。

  强化产学研协作。作为连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通过提供技术评估、产品定位、商业咨询等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优化创新生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不仅吸引和培育一批技术型、市场型、复合型科技人才,还可以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如何通过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梁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当前,我国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不足,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产业、切实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以及完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产业创新生态等,这些都要依靠改革来推动。

  任晓刚: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及时、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则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从“上书架”到“上货架”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等。

  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革命性突破、要素适应性配置、产业变革性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主动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有形之手”组织协调和“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合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等,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快速连接,促进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编辑:李晓辉]

免责声明|机构设置|联系方式|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13-2022 lzh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1449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