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架构中,人民监督权是基石,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障公民权利的关键所在。然而,如何将人民监督权从纸面上的权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监督力量,一直是各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近期,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此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人民监督权的有效落实出谋划策。
专家指出,当前人民监督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淡薄,对监督渠道知之甚少;一些领导干部对待人民监督的态度不够端正,存在抵触心理;同时,监督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强化监督教育,提升公民的监督意识与能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普及监督知识,让民众了解自己的监督权利和方式。例如,开展“监督知识进社区”活动,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邀请法律专家解读监督法规,分享监督案例,增强群众参与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监督渠道与平台建设也至关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各类监督平台,打造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监督网络。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基础,融合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同时,建立线下监督服务站,在社区、乡镇等地设立专门窗口,方便群众面对面反映问题。
保障监督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同样不可或缺。建立严格的监督信息处理时限制度,规定相关部门在接到监督信息后,必须在一定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监督者。对处理不及时、敷衍了事的部门和人员,要严肃问责。此外,还要建立监督信息公开机制,除涉及隐私和机密的内容外,将监督事项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采纳这些建议,逐步完善人民监督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让人民监督权真正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武器。只有让人民监督的力量充分释放,才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民主的方向发展 。(国廉评论湖北省观察室主任江国青)
免责声明|机构设置|联系方式|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13-2022 lzh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01449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797号